熱點快評
  □堂吉偉德
  3億元投入、上千個站點、10萬輛自行車、100萬人辦卡……曾廣受關註的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,打造了“滿街都是自行車”的亮麗風景線,然而4年多的時間之後,卻陷入“車輛少、租車難”,部分站點癱瘓荒廢的地步。(4月14日《新華每日電訊》)
  虎頭蛇尾的武漢市公共自行車項目,確實曾經風光一時,並創造了令人矚目的“武漢模式”。而“政府搭台,企業唱戲”的運行方式,似乎足以將資源杠桿作用發揮到極致。
  然而,僅僅過了4年,一個被眾人看好的“民心工程”卻成了“鬧心工程”。更嚴重的是,“爛尾工程”勢必會帶來極大的負效應,何去何從還只是一個方面,被“閃了一下腰”的市民,恐怕很長時間都會對公共自行車工程難以激發熱情,並對政府的管理能力抱以懷疑的態度。
  從運作體系本身來說,“政府搭台,企業唱戲”沒有任何問題,也符合公共服務外包的趨勢。即便從外行的角度來看,通過算賬都不難發現,政府投入廣告資源和各項補貼,不但足以維持項目運行,還能為企業帶來利潤。關鍵在於如何實現管理,並有效規範企業的經營行為,防止其在執行過程中走偏變形,並最終導致項目的流產。但問題恰恰是由於監管措施沒有跟上,以為一紙合同之後就可以萬事大吉,拱手把手中的主動權交給企業,導致公共利益被綁架,對企業重逐利輕服務缺乏有效約束,面臨著要麼繼續加大投入滿足企業的索取,要麼任其跑路被迫收拾爛攤子。
  武漢公共自行車工程的爛尾,根本上還在於缺少管理的責任與智慧。相比較於工程的建成而言,後續的管理更為重要和複雜。故而,對於運營企業的管理,就必須科學而有效。一者,應當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,對公共自行車系統的運作情況,進行實時的監控與評估, 並接受公眾的舉報與投訴;二者,在合作的方式上應當預留有後手,要麼預扣一定數量的保證金,要麼按照進程撥給財政補貼,對其廣告收入也進行監控,防止公共資源的收益被企業轉移或者挪用;三者,應加大對經營狀況的監控,可以由審計部門或者獨立的第三方會計事務所,對其財務狀況進行不定期核實,以便於為管理機構的監管提供依據。更重要的是,在當初的合同約定上,應當對權利義務進行明確規定,一旦出現服務跟不上,就應當採取措施督促企業整改,或終止合同停止投入。
  企業擔當是建立在政府責任之上的。武漢公共自行車系統在兩年前,就屢屢有媒體曝光自行車站點“太多壞車”、“無車可租”等問題,監管層面缺乏作為,根本上還是責任心出現了問題。解決不了公共責任自身的問題,“公共自行車項目”就難以擺脫“最後一公里”之困。
  堂吉偉德  (原標題:公共自行車如何避免“武漢式爛尾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q26fqdpu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