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記者 馬富春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2月21日02版)
  一畢業,葸天廷就登上了寧夏紅寺堡區彥寶小學的講臺,“沒有絲毫猶豫”。
  對這個25歲的大學生來講,之所以放棄留在城市的機會,選擇來到鄉村學校,是因為一份“沉甸甸的責任”。寧夏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安置區,而彥寶小學位於紅寺堡區移民最集中的弘德新村。“孩子們都是西海固移民的子弟,他們的成長關係到個人的前途,也承載著移民家庭的希望和紅寺堡的未來。”葸天廷說。
  正因如此,在大學學習中文的葸天廷幾年前來到彥寶小學實習時,就打定了留下來的主意。他覺得,站在鄉村學校三尺講臺的自己,找到了“安身立命的地方”。
  成功考取特崗教師後,葸天廷如願回到了紅寺堡,當起了一名鄉村教師。沒多久,彥寶小學校長張成裕就發現“這個後生課上得好、工作認真,靠得住”,張成裕放心地把6年級的語文課交給了葸天廷。
  旁人眼中繁重的工作,葸天廷卻甘之如飴。這個享受“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感覺”的年輕教師,每天要花上不少時間備課,只為讓孩子們學有所獲。課餘時間,批改完作業,他還抽時間輔導學生功課。這樣,節假日他也經常回不了家。
  特崗教師只有2250元的月工資,沒有任何保險,紅寺堡區地方財政緊張,對特崗教師也沒有補助,但葸天廷不在意這些。“把工作乾好,得到老百姓的認可,就是最大的幸福。”他說。
  27歲的楊振績4年前就來到了紅寺堡區太陽山鎮,在紅星村裕華一小當起了特崗老師。他剛來時,裕華一小隻有104名學生,7名退休教師。很長一段時間,由於師資力量薄弱,學校辦學效益不好,移民們都不願意把自家孩子送到裕華一小。作為第一批來到這裡的年輕教師之一,楊振績被寄希望能“充實師資力量,改善辦學質量”。
  紅寺堡區大部地處荒灘,移民來了才逐漸開發。這裡經常颳風,風一起黃沙滿天飛,教室里也是沙土飛揚。
  一堂課下來,常常滿嘴都是沙土的楊振績幾度心灰意冷,“一天都不想獃下去了”。
  但只要一站上講臺,楊振績就要求自己把課上好。“教育是個良心活兒,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,就問心無愧了。”時間長了,他看到了成效:孩子們的學習狀態漸漸發生了變化,移民們看在眼裡,喜在心上。不久後,學校里的學生也多了起來,連帶著校園也“充滿了歡聲笑語”。
  楊振績選擇了留下。“老百姓的認可就是最大的褒獎。”安下心了,他找了一名同為特崗教師的女朋友,併在不久前結婚。如今,年輕的特崗教師楊振績已經是裕華一小的校長,帶領著一幫同樣年輕的教師奮鬥在教學一線。“這裡的工作有奔頭。”楊振績和妻子已經下定決心,獻身基礎教育事業,繼續為移民的孩子們服務。
  像葸天廷、楊振績這樣,在紅寺堡區,有不少特崗教師扎根鄉村學校。近年來,甘肅、陝西等省區的大學生也慕名而來,選擇在紅寺堡移民區的鄉村學校“揮灑青春”。
  24歲的甘肅女孩馬樹卿就是其中之一。今年畢業的她第一次來寧夏,就留在了紅寺堡區,成了一名特崗教師、
  “這裡是移民區,應該更需要我們。”馬樹卿學的是英語,紅寺堡基層學校大多缺少英語老師,來到裕華小學,馬樹卿帶了好幾個班的英語課。
  在寧夏讀書的陝西渭南女孩李文薈大學最好的朋友就在紅寺堡區,大學畢業後,她考取了特崗教師,和幾個朋友一起來到了紅寺堡,當了一名小學教師。
  “在哪都是教書奉獻,這裡人好,而且有希望。”在鄉村學校,李文薈乾的津津有味兒。工作有了奔頭,想家的時候也少了,李文薈把紅寺堡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,也籌划著將來就在紅寺堡安家。
  “來自各地的特崗教師占了紅寺堡教師隊伍的一半還多,他們在移民區不甘寂寞、無私奉獻,在鄉村學校揮灑青春和熱血,是我們可敬可愛的園丁。”在紅寺堡區委常委、宣傳部長鄭亞亮看來,這些來自四面八方又年輕有為的特崗教師是紅寺堡移民“最大的財富”。  (原標題:80後特崗教師:青春扎根生態移民安置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q26fqdpu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